犬隻攻擊通報案 動保處彙集意見

記者 李娉婷/報導

北市民眾近年通報流浪狗攻擊人的案數直線上升,動保團體質疑,在通報人提供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台北市動保處依然執行捕捉動作,會造成濫捕,對此台北市動保處今天召開研商會議,邀請動保團體與獸醫師公會,一起就犬隻攻擊事件通報案討論對策。

台北市動保處召開犬隻攻擊事件研商會議,諮詢動保團體意見。 李娉婷/攝

「台北市犬隻咬傷人研商會議」由台北市動保處邀集台北市獸醫師公會、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APA)、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關懷生命協會、流浪動物花園協會等出席討論,動保處處長嚴一峰希望官方與民間,能共同討論出如何讓流浪犬通報更精確、如何進行社區教育與報案人教育。

根據台北市動保處統計,民眾通報犬隻攻擊案件數為101年125件、102年698件、103年1068件(截至目前),通報來源為1999市民專線、動物救援專線與首長信箱,其中6-8月為通報高峰,而3年來只有71件有驗傷單,為確認的攻擊案件。

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表示,6到8月通報案件數較高,可能是因為學生放假,往戶外跑的比例變高,增加與流浪狗的接觸機會,沒有結紮的流浪狗在此時處於發情期或剛生產完,會較敏感,容易對人有敵意。

此外,也可能是里民對抗造成的結果,討厭狗的人與餵食流浪狗的人有衝突,因而謊稱流浪狗會攻擊人,通報要求動保處捕捉。

對此,動物救援隊隊長華心惠表示,接到通報時,除非犬隻正在攻擊、追逐人或是造成人員受傷,否則都是7天內受理並巡視該區域,不會直接沒入犬隻,接獲犬隻攻擊案件時,也須提出各項資訊,目前動保處是參考New York 311受理動物咬人案件需要的資料。

近年來流浪狗攻擊人案件通報量急遽增加,但動物保護觀念也提高,對於流浪犬的捕捉須謹慎應對。 取自網路

關懷生命協會表示,攻擊行為的定義也需釐清,若是犬隻追車或者因為有流浪狗在造成人不敢靠近的「限制自由」,究竟算不算攻擊行為?動保處應確認何謂攻擊行為,並對民眾進行宣導,預防民眾因不當的對應被犬隻攻擊。

APA認為,廣泛的案件通報數量無法對問題做詳細討論,應列出被攻擊者的年齡層、被攻擊地、當時的狀況等,才能知道該如何對民眾做宣導與哪些區塊需加強警示,台北市動保處也承諾兩周後會整理出數據,召開第二次研商會議。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