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標本30年 林文龍記錄生態歷史

記者 江幸芸/報導

7月5日開展的「六福村野生動物大遷徙----全台最大動物標本特展」,展出44件野生動物標本,其中有全世界最大白犀牛、亞洲最大棕熊等標本,這些創紀錄的作品都出自標本藝術師----林文龍之手。

林文龍擁有30年的標本製作經驗。 江幸芸/攝

林文龍從事標本製作30年,做過的標本難以計數,這些技術從年輕時開始累積。學雕塑出身的林文龍原本在一間小公司工作,因公司承接博物館標本製作的案子,他開始接觸標本。要親手處理動物屍體,起初林文龍有點排斥,但在和國外師傅學習的過程中,他被師傅製作標本的精神、態度感動,同時也完成第一件作品,「看見第一隻羊在手中完成的時候,很有成就感。」

博物館的委託開啟了林文龍標本製作的旅途,台北市立動物園和六福村的大型動物標本也多由他製作,白犀牛、大象、孟加拉虎、棕熊都難不倒他。決定好標本呈現的樣態後,林文龍便著手描繪動物外觀、記錄屍體尺寸,每一個細節都要記得清清楚楚,「像人的手臂,伸長和彎起來的時候,測量的數據都不一樣。」

林文龍製作的白犀牛標本創下全世界最大白犀牛標本紀錄。 何宜/攝

接下來,林文龍用雕塑的功夫製造動物假體,把紙本素描、測量的結果實際呈現出來,這是標本製作的重要關卡,肌肉線條、皺摺、紋路等都要逼真,才能忠實還原動物的神韻。最後,在假體外披上林文龍親手替動物割下的毛皮,一個標本便完成了,林文龍說,這漫長的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

大型動物標本耗時、耗體力,但小動物也不見得比較好做,林文龍舉例:「麻雀這麼小,但也不好做,光是怎麼保存羽毛就很困難。」因此,在林文龍心中,沒有好做與不好做的標本,只看標本藝術師想將標本完成到什麼樣的程度,但林文龍也坦言,大型動物更能激起他的野心。

林文龍製作的標本中,最為人熟悉的就是林旺,如同母親懷胎一樣,耗時10個月才完成。林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存而來到台灣,直到2003年過世,林旺的下半生見證台灣的歷史,林文龍說,林旺具有時代性的意義,標本是動物死亡後,生命價值的延伸。

這隻孟加拉虎出自林文龍的巧手,像是已鎖定獵物、伺機而動。 何宜/攝

林文龍希望,未來標本展示可開放民眾觸摸,也能和學校合作,讓生態教育不只是「看看而已」。林文龍說,若沒從事動物相關工作,人永遠不會知道原來棕熊的毛這麼粗糙、黑熊的毛這麼柔順,因此要給小朋友實際體驗的機會,「說不定這一觸摸,會改變他的一生。」

標本除了可紀念動物、具教育意義,還能展現動物的演化史,因此林文龍自許為生態的記錄者。「做這一行,你不會驕傲自己是人。」林文龍從動物身上學到了謙卑,領會造物者的神奇,剖開動物毛皮時他總驚訝連連,「像是羚羊,肌肉一點油脂都沒有。」然而,在人類強勢的發展之下,物種日漸減少,林文龍只期盼盡可能地幫台灣製作動物標本,記錄生態歷史。

不讓愛犬成標本

現代人和寵物的關係更緊密,因此有許多飼主會把死去的寵物做成標本紀念,林文龍本身雖養了3隻狗,但基於美學的觀點,他並不這麼做,「我的狗都是老死的,這樣做出來的標本不好看。」他說,年輕動物屍體做成的標本較有精神。另外,因擔心被誤解為炫耀,林文龍目前沒有收藏標本,「也許有一天會收藏,但現在不想。」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