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景生態觀念探討新竹香山野生動物保護區之規劃
濕地曾經被視為沒有任何價值的荒蕪之地,因此常被變更作為農田或作工業用途。然而近十年來,濕地的價值愈來愈受重視。濕地不僅是許多動植物重要的棲地,亦且有防洪護岸、補充地下水、淨化水質、調節氣候及教育觀光等功能與價值。目前濕地的保育在國際間是刻不容緩的問題,拉姆薩公約即在此一保育目的下所建立的濕地保護重要公約。然而在台灣大部分的海岸,人們忽視濕地的存在意義,導致海岸濕地破壞殆盡。新竹香山濕地是台灣最大且重要的海岸泥質灘地,過去曾飽受海岸開發的壓力,而目前香山濕地已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以維持香山濕地的永續性及完整性。 本研究針對香山濕地,透過地景生態學、生態網絡、及分區的觀念,進行流域、地景、及基地尺度的空間規劃。在流域尺度,以流域為範圍規劃河川網絡系統,著重在河濱植被與網絡策略點的規劃,以維持河川機能的正常;地景尺度則在海岸地區進行生態廊道的規劃,以維持生物交流的路徑;基地尺度內,研擬出保護區劃設分區的考量因子,並根據此因子劃設各保護區分區,使符合保護區劃設目的與原則。最終規劃出三處主要核心區、緩衝區、及永續利用區,並針對各分區提出管理策略。藉由不同尺度以生態理念為基礎的規劃,期能使香山濕地保護區更能維持其完整的生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