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種”好爸爸”水棲昆蟲 現身動物園

記者 何宜/報導

一般人對昆蟲的了解並不多,更遑論住在水裡的昆蟲了!不過最近若走訪台北市立動物園,你可以在昆蟲館及水域環境中發現2種不同的水棲昆蟲,分別是「狄氏大田鱉」及「負子蟲」,牠們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昆蟲界的「新好爸爸」

水棲昆蟲界也有新好爸爸代表,左為狄氏大田鱉、右為負子蟲。 台北動物園-林惠珍、黃龍椿/攝

今年登革熱疫情在南部持續燃燒,讓全台都繃緊神經,因為動物園內也有許多水域環境,面對疫情自然更不敢掉以輕心。日前新聞曾報導許多人放養孔雀魚、大肚魚及土虱等食蚊魚,盼以生物防治法阻斷蚊子生路,但也遭質疑放養的都是外來種,擔心反而破壞生態。

動物園則特別請出本土的負子蟲加入消滅孑孓大隊,進駐大門廣場的水生植物盆栽,運用園區內生物多樣性的優勢,遵循生態系統環環相扣的原則,在蚊子喜愛產卵的水域,放入愛吃孑孓的負子蟲,大幅降低登革熱病媒蚊繁衍的機會,讓民眾更能安心參觀動物園。

負子蟲捕捉到孑孓後,會用刺吸式口器取食孑孓! 台北動物園-黃龍椿/攝

負子蟲在繁衍後代時,蟲媽媽會分泌一種膠質,將卵牢牢地「黏」在蟲爸爸背上,由蟲爸爸保護寶寶們直到孵化。除非遇到危險,負子蟲爸爸不會隨便棄卵,是動物界相當盡責的好爸爸代表!

此外,大家或許有聽過田鱉,因為前幾年苗栗有一名老農在自己的稻田發現「印度大田鱉」,進而有了田鱉米。事實上,台灣除了印度大田鱉外,還有另一種數量更稀少的「狄氏大田鱉」,跟負子蟲一樣也是水域生態系中重要的環境指標物種。

其實因為農藥的使用、水田面積縮減、湖泊優養化、農村道路開發、路燈裝設等人為環境干擾,使得大田鱉幾乎絕跡。動物園在南台灣做研究時採集到狄氏大田鱉,近兩年來保育員已經可以穩定的繁衍族群,對大田鱉的生態習性也累積更多的了解

狄氏大田鱉若蟲捕食外來種的斑腿樹蛙蝌蚪。 台北動物園-黃龍椿/攝

大田鱉是少數有親代護卵行為的昆蟲,田鱉媽媽一次可以產下數顆到100多顆的卵,將卵產在高於水面的植株後就離開,田鱉爸爸會一直在卵塊附近保護,卵經過大約7-10天就會孵化,孵化後田鱉若蟲直接落入水中、開始獨立生活。

剛孵化的大田鱉若蟲無法捕捉太大的獵物,而動物園也利用移除的外來種斑腿樹蛙蝌蚪,提供給大田鱉若蟲食用。若蟲經過五次蛻皮,就會變成具有飛行能力的成蟲。最近如果來動物園參觀,不妨也到昆蟲館看大田鱉爸爸盡職的護卵,或許還有機會目睹孵化的小田鱉們喔!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