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拚外交 足跡遍布德國日本

記者 何宜/報導

國際間的動物園會交換動物進行學術上的交流、也締結友好關係。台北市立動物園裡的北美浣熊就是從美國送過來,還有從海峽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來台的3隻小貓熊等等。而從台灣被送出去當友好國際大使的,則是本土物種穿山甲,也是今年動物園100週年的logo元素。

穿山甲肩負動物園間交流的責任,儼然是小小動物大使。 李娉婷/攝、何宜/設計對白

據中時電子報今年6月報導,端午節凌晨台北永康街四面佛廟,發現了一隻受傷的二級保育動物穿山甲,後來被送到台北市立動物園照護。穿山甲的鱗片在中藥材裡,認為具有進補之效,因此穿山甲時常被獵捕、走私等等。但其實穿山甲的鱗片和人類指甲成分一樣,都只是角質。

穿山甲食性則和食蟻獸類似,都吃螞蟻為生。但台北市立動物園飼養的穿山甲,也是吃螞蟻嗎?台北市立動物園保育員陳朝輝表示,動物園主要是用特殊配方在養園區內的穿山甲,因為沒有辦法有這麼多螞蟻讓牠們吃,所以是以麵包蟲、蜂蛹、酵母菌、蘋果及維生素等等調配替代,偶爾補充蟻窩。

在德國萊比錫動物園的母穿山甲「龜山」及公「頭份」共組家庭。 取自德國萊比錫動物園

而台北市立動物園養殖穿山甲的技術發展純熟,園內目前也有人工自行繁殖的例子。陳朝輝也提到,台北動物園先後在2007年及2009年送給德國萊比錫動物園一母一公的穿山甲,並教導他們飼養技術。2011年又送給日本上野動物園一對穿山甲,且有成功繁殖紀錄。

穿山甲的人工飼料需要每天現做,用果汁機打成粥狀後蒸熟。 取自台北動物園官網

如果說穿山甲是台灣動物保育大使也當之無愧。陳朝輝透露,保育員餵食穿山甲大約是每天下午3點半,這段時間較容易觀察到穿山甲。歡迎民眾可以到台灣動物區的保育廊道看看這些外交小尖兵。

穿山甲小檔案

英名:Formosan Pangolin

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分布:印度北方、尼泊爾、錫金、緬甸、泰國、寮國、越南、中國大陸南方、臺灣

食性:食蟲性,以螞蟻為主食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1. 穿山甲由於身被鱗甲,並具掘土穴的習性而得此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即記載:「其形肖鯉,穴陵而居,故曰鯪鯉,俗稱為穿山甲。」

2. 穿山甲的英文名稱pangolin來自馬來文,意思是指會捲曲的動物。當牠們遇到危險時的立即反應是將身體捲成球狀,用尾巴保護脆弱的頸部及腹部,同時,鱗片會直豎起來露出銳利的邊緣,以更有效地禦敵,讓敵人知難而退。

3. 穿山甲鱗片的成分和我們的指甲相同,都是角質素。牠和其他的哺乳動物一樣具有毛髮,即使是覆滿鱗片的部位,每一個鱗片下方也可找到三、四根毛髮。

(資料來源:臺北動物園保育網)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