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虎集寶 野放遇難記

記者 何宜/報導

今天上午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有場小石虎「集寶」和大家的見面會,在這兒由記者先講述牠的故事給大家聽。

集寶野放前,戴上發報器在獨立籠舍適應和評估獵捕能力的樣貌。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行政院農委會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專門救傷野生動物,並將牠們再次野放。特生中心自2011年起與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進行石虎非原棲地的域外保育研究計畫。在2013年底野放1公1母的小石虎,其中的母石虎「集寶」在野放20天後就被發現受傷,而這次她無法再回到野外,這20天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農委會特生中心表示,近年來,淺山地區大量開發及道路切割,使石虎棲地喪失及破碎化,且伴隨人類、車輛或其他動物的威脅。研究團隊為更加了解石虎所面臨的真實世界,持續進行野外監測。

與台北動物園合作後,嘗試讓3對收容個體進行配對,以來自南投埔里的雄性個體(小公貓)和來自南投國姓的雌性個體(阿姓)互動最佳,於2013年2月發現阿姓懷孕,且於3月1日產下1公1母的小石虎,分別取名為「集利(公)」和「集寶(母)」。

集利野放前,戴上發報器在獨立籠舍適應和評估獵捕能力的樣貌。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為了讓小石虎將來順利野放,特生中心讓母石虎獨自扶養,研究人員也在園區內規劃適合進行野放訓練的場域,並記錄親子互動行為,希望石虎育幼和教導子代的影像資訊,能幫助未來野放的過程。

在經過野放評估後,2013年11月20日將集利進行野放,持續追蹤至第23天後未能再收到訊號,判斷野外覓食順利且移往中寮山區。但在2013年12月進一步野放集寶時,第8天自動相機拍到集寶左前肢跛行,直到第20天才被中心人員誘捕帶回治療。

集寶在103年1月9日誘捕回來,明顯看出左前掌前端受傷,且體態消瘦。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集寶四趾前端受傷,推測可能是捕鼠夾或網具纏繞所致。而身上另一處外傷,經台灣大學朱有田教授協助鑑定,出乎預料發現竟是該中心已進行追蹤雌性個體小嫻以外的另1隻石虎咬傷。而有未知石虎存在的消息,也讓研究人員相當振奮。

集寶因為左前肢的傷,已不適合再回到野外,於是轉送至台北動物園收容展示。特生中心表示,這2隻小石虎野放的過程發生許多轉折,但就域外保育試驗而言,本次的野放過程,已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雖然結局不盡完美,但這才是野外石虎所面臨的真實世界。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