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大神秘飛禽 熊鷹紀錄片問世

記者 李娉婷/報導

看到在天際飛翔的大型猛禽,你可能一律稱為老鷹,台灣其實有多種鷹類,只因我們不夠了解,所以無法分辨,更難以去關心牠們的存活,但也有一些人默默為了紀錄這些猛禽,跋山涉水。之前台灣所有的猛禽類都有紀錄片了,卻獨缺瀕臨絕種的台灣最大型猛禽----熊鷹,今天則由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補足缺憾,讓熊鷹神秘的育雛畫面終於曝光了!

導演劉燕明與眾多嘉賓一起為紀錄片首播打版。 李娉婷/攝

在致力於野生動物保育的莊福文教基金會長期贊助下,劉燕明耗時14年,終仿於完成45分鐘的《希望之徵》拍攝製作,只因熊鷹蹤跡難尋,為了拍攝,劉燕明多次跋山涉水進入了無人煙的深山,尋找鷹巢,都無功而返。

為了順利拍攝,劉燕明後來還在高達21公尺的大樹上搭建樹屋,躬著身子行動,吃喝拉撒都在樹上。前後超過100天的樹屋生活,終於成功把50公尺外的鷹巢裡熊鷹餵養幼鳥、到最後小熊鷹離巢飛翔的珍貴畫面,完整記錄下來,讓台灣民眾有了認識熊鷹、了解熊鷹保育議題的機會。

熊鷹哺育幼鳥的畫面,在《希望之徵》中被完整地記錄下來。 莊福文教基金會/提供

莊福文教基金會是六福旅遊集團為推廣動物保育教育而成立,為《希望之徵》的重要幕後推手。15年前,集團總裁莊秀石偶然間在報紙上看到劉燕明因為經費困窘,迫使熊鷹拍攝計劃中斷的報導,便主動伸出援手,由基金會支持劉燕明完成拍攝工作,甚至還額外投入資金,找來國外導演拍攝劉燕明與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孫元勳教授追逐熊鷹的故事。

7/5到9/8期間,熊鷹生態紀錄片《希望之徵》將在華山文創園區的六福村野生動物大遷徙特展中播映,讓民眾也可以透過鏡頭,欣賞罕見的熊鷹英姿,一起為熊鷹保育發聲。

熊鷹

「熊鷹」又名赫氏角鷹或鷹鵰,在文化上,排灣族與魯凱族流傳,人死後會變成百步蛇,百步蛇年老後又會羽化成熊鷹,因而成為其崇拜的象徵;在生態上,牠是台灣留棲性猛禽中最壯碩的物種,位居食物鏈頂層,包含台灣獼猴、赤腹松鼠、大赤鼯鼠、藍腹鷴等,都是牠的獵物,是台灣山林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

根據孫元勳教授研究,一隻成年的熊鷹雄鳥活動範圍廣達560公頃,相當於650個足球場大小,但因為面臨狩獵壓力和原住民的羽飾文化,估算全台灣僅剩下不到1,400隻,屬於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其生態資料記錄與保育議題更顯重要。

紀錄片首映記者會上孫元勳教授也表示,如何在原住民文化與生態間找到平衡點,是需要好好思考審慎的。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