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驅五毒 動物園說給你聽

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端午節是三大民俗節日之一,每到端午,家家戶戶都會飄起粽子香,各地舉辦划龍舟比賽,還有掛香包、掛艾草榕枝、喝雄黃酒等民俗活動。其實端午節還有一項很特別的傳統習俗是「驅五毒」,什麼是五毒?走趟臺北市立動物園,有保育員為你介紹!

臺北市立動物園自農曆5月5日,即6月2日(星期一)端午節起至6月底,在爬蟲館推出端午節五毒動物特展,在端午節當日,以及6月的每週六、日的11點至11點半,都會有爬蟲動物保育員現身介紹端午與五毒的相關生物知識。

所謂五毒是民間對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種有毒動物的合稱,但其實壁虎是無毒的,所以又有一說是以蜘蛛取代壁虎,成為五毒之一。這次北市動物園展示的五毒,包括帝王蠍、墨西哥紅膝頭捕鳥蛛、少棘蜈蚣、龜殼花、黑眶蟾蜍、大壁虎等6種動物。

五毒圖。 /取自網路

民間有句諺語是這樣的:「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古人認為到了5月的時候,天氣開始變熱,瘴癘之氣增加,造成瘟疫病疾也常在此時開始出現,生活在潮濕陰暗環境或是夜間活動的毒物,在5月也已經相當活躍,農民出入家戶工作時被蟲類咬傷時有所聞,而農曆5月5日被認為是毒日,必須採取一些方式來避毒與驅毒,因此有了端午驅五毒的習俗。

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說,春夏交際、端午前後是「五毒」們的繁殖季,因為天氣因素,也為了繁衍後代,這些平常不易現身的動物們只好頻繁外出,因而有了端午五毒醒的說法。

在民間人們一般會在屋中貼五毒圖,再用5根針分別刺在五毒上,意謂五種毒物已被刺死,不能再危害人了。還有吃五毒餅、小孩要帶繡有五毒圖的「五毒兜」等習俗。

五毒兜、五毒餅。 /取自網路

古人因為這些動物的外貌、毒性、習性等令人害怕的特性,把這5類動物特化為日常起居生活必須注意的「五毒」,其實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注意周遭環境。而所謂的「避五毒」的方法則是隱含了不要過度改變生態環境,以免驚嚇野生生物與干擾生態的警示,也具有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運作,與自然萬物生態共生的意義。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